来源:财报风云+
上海兆芯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披露招股说明书,拟科创板上市。然而细览其财务数据,可谓触目惊心。报告期内,该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连续为负,2022年至2024年分别亏损7.27亿元、6.76亿元和9.51亿元(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第37页)。更令人咋舌的是,2025年上半年继续亏损4.27亿元,累计未弥补亏损数额巨大。
如此连年亏损的企业,却要登陆科创板,不禁让人疑问:投资者的钱是否将打水漂?公司解释亏损主因是研发投入大,但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从2022年的289.50%降至2024年的91.44%(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第37页),降幅明显,而亏损额却不降反升,其中逻辑令人费解。
一、供应商高度集中,命悬一线?
招股书显示,兆芯采用Fabless模式,自身不从事芯片制造。报告期内,公司向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金额占比均超过90%,2024年高达93.93%(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第23页)。这种将鸡蛋放在少数几个篮子里的做法,风险不言而喻。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通过关联方采购产品及服务的金额占当期采购金额的比例居高不下,2024年达到87.67%(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第24页)。如此高度的关联交易,是否涉及利益输送?交易定价是否公允?招股书对此轻描淡写,难以令人信服。
二、 客户集中度惊人,暗藏玄机
再看销售端,兆芯的客户集中度也高得离谱。2024年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高达96.04%,2025年上半年更是达到99.84%(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第40页)。这意味着公司几乎完全依赖少数几个大客户生存。
经销模式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61.86%飙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99.58%(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第41页),这种销售结构的剧烈变化背后,是否隐藏着业绩包装的嫌疑?一旦主要客户关系生变,公司业绩是否将一落千丈?
三、毛利率断崖式下滑,竞争力存疑
报告期内,兆芯综合毛利率呈现断崖式下滑,从2022年的38.79%降至2024年的15.40%,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14.67%(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第24页)。公司解释系新产品处于良率爬升阶段以及部分产品价格调整所致。
然而,毛利率如此大幅下滑,是否反映出公司产品竞争力不足?在国内外CPU巨头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兆芯能否真正杀出一条血路,令人怀疑。
四、存货跌价风险,雪上加霜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持续攀升,从2022年末的2.42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的9.11亿元(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第24-25页)。同时,存货跌价损失从2022年的31.65万元猛增至2024年的1.19亿元(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第25页)。
存货激增与跌价损失大幅提高,是否暗示公司产品滞销严重?在技术迭代迅速的芯片行业,库存积压可能导致巨额减值,进一步侵蚀公司本已脆弱的盈利能力。
五、关联交易错综复杂,独立性堪忧
兆芯与参股公司格兰菲的关联交易尤为引人关注。2020年公司剥离GPU业务成立格兰菲,此后向格兰菲采购集成显卡IP授权及相关服务。这种业务分拆又持续关联交易的模式,是否真正有利于公司业务发展?
此外,公司2020年向威盛公司购买x86架构相关技术,交易价格达2.57亿美元(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第65页)。如此巨额的技术购买,是否意味着公司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依赖外部引入,能否支撑其科创板上市的科技创新定位?
六、 上市标准勉强达标,可持续性存疑
兆芯选择科创板第四套上市标准,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3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8.89亿元(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第36页),刚刚过线。
然而,持续亏损、客户供应商高度集中、毛利率大幅下滑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公司是否具备持续经营能力?募集资金投向能否真正产生效益?所有这些疑问,招股书未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七、 结语
上海兆芯作为国产CPU企业,其发展受到市场关注。然而,招股说明书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不得不让人对其上市目的和未来发展打上问号。在科创板审核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兆芯能否成功上市,投资者是否会为其巨额亏损和重重风险买单,我们拭目以待。
毕竟,资本市场不是慈善场,投资者更不是冤大头。一家连年亏损、依赖关联交易、客户供应商高度集中的企业,是否真的适合上市融资,值得深思。
责任编辑:杨赐
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