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肠道健康,众人首念多为排便之事。然而,身体中隐匿着一些更为隐晦的信号,它们或许正悄然预警着结肠炎的来袭,切莫忽视。简而言之,结肠炎即结肠——也就是我们常言的大肠后半段——出现炎症。若能尽早察觉并及时调理,恢复过程将会相对轻松许多。下面就聊聊要警惕的 3 种异常,以及遇到这些情况该怎么处理。
哪 3 种异常要警惕?结肠炎的不适不只是 “肚子疼”,这 3 种情况尤其需要多留意:
肚子固定位置疼,还带着胀感:偶尔肚子疼很常见,比如吃错东西疼一会儿就好,但结肠炎的疼有 “固定套路”。大多在肚脐下方或左下腹,不是尖锐刺痛,更像 “闷着胀着疼”,按一下会更明显,甚至能感觉到胀气在肚子里窜。这种疼不会 “一阵就过”,可能持续好几天,或隔三差五出现,吃了火锅、炸鸡这类辛辣油腻的食物后,疼得还会更厉害。
没刻意减肥,体重悄悄降:要是最近没少吃、没多运动,1-2 个月里体重掉了 3-5 斤,别以为是 “自然瘦”,可能和结肠炎症有关。结肠发炎会影响营养吸收,吃进去的蛋白质、脂肪没法好好利用,身体只能消耗储存的能量,时间长了体重就往下掉,还会跟着没力气、容易累,比如爬两层楼就喘得比以前厉害。
肚子频繁 “咕噜响”,还总胀:平时肚子偶尔 “咕噜” 叫是正常的,但最近 “咕噜声” 变频繁了 —— 刚吃完饭就响,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时也能听清,还跟着肚子胀,甚至要把腰带松一格才舒服,这可能是结肠发炎的信号。炎症会打乱肠道消化节奏,食物在里面发酵出更多气体,就会频繁肠鸣、腹胀。
不少人发现身体不对劲,就慌着查资料,越看越担心,其实先做好这 3 件事,能更理性应对:
第一,记好异常细节:拿个小本子或在手机备忘录里记下来 —— 肚子痛从哪天开始、每次疼多久、具体在哪个位置;体重从什么时候开始降、每周掉多少;“咕噜响” 和腹胀一周出现几次,吃了特定食物(比如红薯、碳酸饮料)后会不会加重。这些细节比 “我肚子不舒服” 管用,能帮医生更快判断。
第二,先调饮食观察 1-2 周:如果异常不严重,先从吃的入手 —— 暂时别吃辣的、炸的、凉的,也别吃容易产气的食物;多吃小米粥、蒸南瓜、煮软的菠菜等好消化的,每天喝够 1500-2000 毫升温水。观察 1-2 周,要是异常减轻,继续保持清淡饮食就行;没改善甚至加重,再去医院检查。
第三,别乱吃药:有人为了止痛自己买 “消炎药”,为了缓解腹胀长期吃助消化药,这些做法可能加重炎症。很多 “消炎药” 会刺激肠道黏膜,助消化药吃久了,肠道会依赖,反而难恢复。身体实在不适,不妨用热水袋敷于腹部以缓解胀痛。需注意,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肌肤。建议尽量避免过度依赖药物,采用此自然之法舒缓不适。
结肠炎和日常习惯关系大,提前预防比事后应对更省心,这两个简单习惯,坚持就能帮肠道 “避炎”:
第一个习惯,给肠道留够休息时间:肠道也需要休息,可很多人熬夜吃夜宵 —— 晚上 11 点还吃烧烤、喝冰啤酒,这时肠道本该 “休息”,却要被迫消化难消化的食物,长期下来容易发炎。建议晚上 7 点后尽量不吃东西,让肠道从晚上 7 点到第二天早上 7 点,有 12 小时 “空腹休息时间”,帮肠道黏膜修复,减少炎症风险。
第二个习惯,每周 3 次 “温和运动”:不用高强度跑步、健身,选能帮肠道蠕动的温和运动,比如快走、打太极、瑜伽 “猫式伸展”。每周 3 次,每次 30 分钟就行 —— 比如晚饭后 1 小时,出去快走 20-30 分钟,能促进肠道蠕动,帮食物更快消化,减少发酵产气,还能增强免疫力,帮肠道抵抗细菌、病毒,从根源减少炎症。
肠道实则颇为 “善哄”。只需多加留意其发出的信号,于异常显现时理性处置,平日里做好简易护理,肠道便可维持康健之态。不用怕结肠炎,早发现、早调整,大多能通过改习惯慢慢恢复,关键是别忽略身体的 “提醒”。
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